咨询热线:
+86-(0)21-60932030

学校新闻/学生动态

学生访谈第2期 | 李晓晨制造业变革者的二十载深耕之路

学生访谈第2期 | 李晓晨制造业变革者的二十载深耕之路


Aug.21
2025
43


DBA学生访谈:李晓晨


在制造业风云激荡的二十年间,李晓晨以工程师的严谨、变革者的魄力与跨界者的视野,完成了一场从技术深耕到战略升维的蜕变。

四次职业跃迁的背后,是他对“专业深耕”与“跨界思维”融合的执着践行,更是在技术洪流中锚定确定性、书写“中国智造”故事的坚定信念。

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李晓晨的故事。




求学问与问道:从工程学徒蜕变为复合型管理者


1983年,李晓晨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的一个普通家庭。2001年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,数理逻辑的训练他学会用理性思维拆解复杂问题。



2005年毕业后,李晓晨加入无锡敦南科技,从半导体基层工艺工程师做起。每天面对生产线良率的波动,以及领导的5why问题,让他逐渐迷上了“工程师”的这个角色。

当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吸引力对他们那一代的职场新手来说,还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。于是2006年李晓晨加入了飞利浦半导体,并随着自己在本行业里不断的学习钻研,一步一步获得领导的认可并得到提拔,陆续担任了工程主管及新产品开发主管。



2007年,李晓晨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米研究院攻读工程硕士,师从半导体封装领域权威专家。读研期间主导的“铜线换金线”降本项目,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,实现了40%成本削减的成绩单。这让他意识到:制造业的进步,本质是持续打破既有规则的冒险。这段经历也让他明白,学术理论必须扎根生产一线才能焕发价值。



跨界突围:从半导体到医疗科技的破界实践


2010年,李晓晨加入GE医疗无锡工厂,负责麻醉机设备产线管理。在这家“基业常青”的百年美企中,他深入学习并运用了六西格玛方法,第一次接触了精益生产概念,为他后来的职业发展开拓了另一扇窗户。

2011年,李晓晨加入博世集团,开启了跨国生产管理的征程,并开始了精益生产的系统化学习及运用。作为博世内部的精益制造顾问,他在南京刹车片工厂担任咨询项目经理,主导人员优化项目,通过MTM工时分析实现6人团队精简与效率提升。2015年他又成功获得博世内部RKPMQ项目经理认证(每年通过率<20%),成为当时博世中国有资质担任博世A类项目经理的50名项目经理之一。



此后六年,李晓晨辗转韩国、北京、上海、无锡、青岛、长沙、武汉、珠海、越南、泰国多地,主导十余个跨国生产转移项目及精益改善项目,建立起横跨研发、采购、生产的全球化协同网络。同时还担任博世集团内部讲师,给来自全国各地几十家工厂的同事进行项目管理,精益生产的培训。以个人实践结合理论将博世精益生产系统知识推广到各个工厂。



战略升维:医疗与新能源的双重突围


2021年,李晓晨加入浙江爱旭太阳能,面对光伏产业技术迭代压力,他将博世精益体系与新能源产线特性结合,制定了生产标准化流程,使产线爬坡周期缩短40%。同年开展的珠海N型电池新工厂项目,目前已让爱旭集团的N型电池处于行业龙头地位。



2022年,李晓晨加盟飞利浦医疗苏州公司,负责磁共振系统的工业化实现。带领团队实现中国首条无液氦磁共振磁体生产线落地,该项目破解了医用液氦供应链卡脖子问题,成为国产医疗设备替代的标杆工程。远程管理的荷兰海运磁体项目,让飞利浦荷兰工厂每年可节省100万欧元的运费。


管理哲学:在不确定性中培育确定性


李晓晨的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两件物品:一本博世高管总结的BPS理论《Excellent Lean Production》和一支绘图铅笔。

前者代表他对制造业本质规律的敬畏,后者象征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论——遇到复杂挑战时,他总会先用纸笔绘制因果关系图,抽丝剥茧找出关键因子。



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,在团队管理中同样奏效。“三明治反馈法”(肯定-建议-鼓励),让跨文化团队沟通效率提升50%;推行的“精益孵化计划”,累计培养22名认证专家,正如他推崇的一句管理学名言:“管理的真谛,是让平凡人做非凡事。”


结语:在时间长河中雕刻专业主义  



从半导体封装工程师到跨国企业高管,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,李晓晨用了20年时间完成四次重大职业跃迁。

回望过去,每个转折点都是他对“舒适区”的主动告别;展望未来,医疗科技与新能源革命的交汇处,仍有无数待解的命题等待探索。

李晓晨始终坚信:在技术剧烈变革的时代,唯有将专业深耕与跨界思维深度融合,方能在不确定中锚定确定性。而他的下一个目标,是成为制造业“中国智造”转型故事的书写者与见证者。